发布日期:2025-09-07 10:34 点击次数:62
大家好,我是张志强医生。
门诊中常遇到令人惋惜的情况:许多高血压患者本可通过中医调理稳定血压,却因觉得 “西药降压快”,早早依赖上终身服药。
结果药量越加越多,血压忽高忽低,还出现乏力、腿肿等副作用,停药就反弹,生活质量大打折扣。
这背后的关键问题在于 —— 降压药是 “临时调压阀”,能快速降低血压数值,却难以改善导致血压升高的体质根源。
中医发现: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头晕头胀、心慌失眠、肢体沉重等症状,这多指向肝、脾、肾三脏功能失调。
肝主疏泄,若情绪急躁导致肝阳上亢,就像 “柴火太旺”,气血上冲引发血压升高;脾主运化,若饮食油腻生痰湿,就像 “河道淤堵”,气血运行受阻,身体只能加压通血;
肾主藏精,若年老肾阴不足,就像 “水少火旺”,虚火上扰进一步推高血压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”,高血压的波动与脏腑功能失衡密切相关。
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医案:
去年接诊一位 50 岁的大哥,患高血压 8 年,长期服用两种降压药,但血压总在 150-160/95-100mmHg 波动,还常头晕头胀、心慌失眠,稍累就觉得脖子发僵,检查发现颈动脉有斑块。
他担心长期吃药伤肝肾,想试试中医调理。、
刻诊:患者面色发红,舌紫苔黄厚,脉弦劲有力。
辨证:肝阳上亢兼痰湿瘀阻。
结合多年经验,我以平肝潜阳、化痰活血为思路开方,用天麻、钩藤平肝息风,茯苓、白术健脾化湿,丹参、葛根活血通络,并建议每天按揉太冲穴(平肝)、丰隆穴(化痰)各 10 分钟,配合低盐饮食和慢走。
患者用方反馈如下:
不到半个月,头晕头胀减轻,睡眠好转,早上测血压降到 145/95mmHg;一个月后,心慌消失,血压稳定在 140/90mmHg 左右,他提出想减西药,我叮嘱其坚持中药调理,待血压连续稳定 3 个月再逐步减量。
三诊时,患者血压已稳在 135/85mmHg,颈动脉斑块缩小,西药减了一种,乏力、腿肿的副作用也消失了。
经过半年调理和方案调整,血压始终稳定在 130/85mmHg 左右,随访期间未再出现大幅波动,他终于摆脱了 “天天盯着血压计” 的焦虑。
什么道理?中药调理不是单纯 “降压”,而是恢复脏腑平衡:平肝让 “上冲的气血” 回归常态,健脾化湿清除 “血管淤堵”,活血通络改善 “血流环境”。
体质改善了,血压自然稳定,还能减轻西药副作用和药物依赖,这正是中医 “标本兼治” 的优势 —— 不只是控制数值,更要让身体找回自主调节血压的能力。
上一篇:批量公司预告中期业绩,6家公司业绩增速或超10倍!这些板块业绩有望快速增长
下一篇:没有了